fbpx

推薦文章

近日,站長迎來了他期盼已久的車款:YZF-R9。這台車是台灣山葉第二批到港的 R9,站長表示,自從 MT-09 誕生以來,他就一直預期 YAMAHA 會利用其優異的 CP3 平台,填補 R 系仿賽家族中雙缸的R7與四缸R1之間的排氣量空缺。隨著第四代 MT-09 推出,其優化的車架和懸吊設定,更堅定了他對於 R9 即將問世的判斷。

R9 的登場不可避免地引發了討論:這顆 CP3 三缸引擎是否能在性能上,取代傳統四缸 R6 或 R1 在仿賽市場上的地位?站長將透過實車開箱的細節,從 R9 的動力核心、車架懸吊以及制動系統三個維度,分析這款新車在 YAMAHA 運動車系中的真正價值,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實車的配置細節。

CP3 引擎動力分析

R9 的核心動力源自其 CP3 引擎。其設計重點在於提供飽滿且提前的扭力輸出。根據數據顯示,R9 在約 7,000 轉時爆發最大扭力,並於約 10,000 轉達到最大馬力輸出。以歐規馬力數據約 119 匹換算,輪上馬力約落在 100 匹出頭。

站長覺得,雖然此數據與四缸 600c.c. 級距車款在高轉時的馬力輸出相近,但 R9 的扭力輸出明顯更早、更線性,甚至早於部分公升級四缸跑車。這種特性使得 R9 在一般道路或山路騎乘時,能夠更迅速、更輕鬆地利用扭力加速,體現出實用性較高的駕駛特性。R9 的動力哲學並非追求高轉速的極限表現,而是專注於在日常或休閒賽道環境中,提供易於發揮、騎乘樂趣提前的駕駛體驗。這份低轉扭力的優勢,將是 R9 在後續試駕中的重要測試重點。

運動化底盤與制動

針對 R9 是否僅是披覆外殼的 MT-09 的疑問,實車的車架與底盤配置提供了否定的答案。R9 在多個關鍵部分進行了更運動化的升級:

高規格懸吊系統

R9 的前後懸吊均採用 KYB 製品,並具備全可調功能。前叉除了常規的低速壓縮、回彈調整外,更提供了高速下壓可調,這使得懸吊的調校範圍和精準度顯著提升,能更細膩地應對賽道的高負荷需求。後避震器則配置了預載旋鈕,方便騎士依據負重進行快速調整。

優異的制動配置

制動系統是 R9 運動化的另一大亮點。它捨棄了過往 YAMAHA 仿賽常用的日系卡鉗,前輪採用了在歐系公升級仿賽上常見的 Brembo Stylema 輻射卡鉗,並搭配金屬油管。總泵也配置了 Brembo 直推總泵。這種高規格的制動配置,顯示 R9 在煞車性能與手感上已達到 YAMAHA 運動車系中的較高水準。

車架剛性的強化設計

站長在開箱時觀察到,R9 在車架細節上,特別是前叉旋轉軸與車架銜接處的設計,與 MT-09 有明顯區別。R9 採用更立體、更厚實的結構,並在中央設計了中空開孔。此舉旨在提升該區域的剛性,使其在重度剎車時能承受更大的力量,強化車輛在極限狀態下的操控穩定性與轉向精準度。

騎乘姿勢與電控系統

R9 的騎乘姿勢被認為與 R6 相近,其整體騎乘感比瘦窄的 R7 更具份量。雖然三缸引擎使油箱前端略寬,但車身線條向大腿夾持處收窄,使得騎士能更好地進行夾持與重心轉移。站長表示,實際的騎乘感受,包含車頭的寬大感和收窄至大腿的過程,將是未來在山路和賽道上測試的重點。

電子控制系統是 R9 相比舊世代仿賽車最具優勢的部分。R9 搭載了6 軸 IMU 慣性測量單元,使車輛具備多項電控輔助,包括:ABS(後輪可關閉)、循跡控制(TCS)、防孤輪控制(LIF),以及側滑控制(SCS)

站長對這套先進電控系統的性能充滿期待,認為結合 6 軸 IMU的精細輔助,將能讓騎士在山路或賽道上更安全地探索 CP3 引擎的潛力。

YZF-R9 並非單純的換殼車款,它將 CP3 引擎實用的扭力優勢,搭配了 YAMAHA 具備高水準的底盤、制動和電控系統。站長認為,R9 在動力與操控之間找到了合適的平衡點,是一台具備高運動化潛力,且能同時兼顧街道與賽道需求的車型。

新車已於本週領牌,站長將投入山路和賽道的馴車與測試,以進一步驗證 R9 在車架、懸吊、制動以及新世代電控系統下的整體性能表現。

特色文章

1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