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推薦文章

近年來,大型重型機車在台灣逐漸普及,不再僅是長途旅遊的工具,也成為部分車友的日常通勤選擇。然而,這樣的改變並未同步反映在交通政策與城市設計上,導致騎士們在「停車」這項最基本的需求上,面臨諸多限制與不便。

台北市政府於 2025 年 5 月開始試辦「大型重機與一般機車共用停車格政策 2.0」,可說是解決長年問題的一次重要嘗試。本次將從問題背景、政策內容、實地觀察與未來展望等角度,深入解析這項政策的意義與挑戰。

大型重機停車困境

根據資料,台北市紅黃牌重機的登記數量已超過 3 萬輛,包含大羊、仿賽、巡航等各類車型,近年也越來越多被用作日常代步。然而在實際使用情境中,這些車輛卻經常面臨以下三大停車問題:

  1. 多數停車場限制進入
    不少停車場受限於設備(如無法辨識重機後車牌)或規章(如營運單位禁止進場),直接拒絕大型重機使用。
  2. 重機專用格數量稀少
    過去政策雖曾設置「重機專用格」,但分布零星且總數不足,使用率低落,往往淪為「看得到、用不到」。
  3. 停汽車格引發爭議
    部分重機因無其他選擇,只能停入汽車格,卻又因此與汽車駕駛產生資源爭議,甚至面臨檢舉或罰款。

這三項問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:缺乏停車位 → 被迫違規停放 → 產生社會觀感與法律風險,造成騎士長年處於政策邊緣。

少數地下停車場開放紅黃牌重機,卻是規定於少量的專用停車格內停放。

政策演進:從專用到共用,2.0 上路

為回應重機族群的停車需求,台北市政府於 2023 年曾試辦「大型重機專用格」,在特定地點設置18格供紅黃牌重機使用。然而,這些格位的面積雖足以容納重機,卻被劃設在原本白牌車輛的常用區,導致反彈聲浪四起,最終成效不彰。

過去曾有重機專用停車格,以及與小型車共用停車格等政策。

2.0政策關鍵轉變:「共用」而非「排他」

2025 年起試辦的 2.0 政策,則改為在部分指定路段,開放紅黃牌重機可與一般機車共用現有格位。其核心精神有三:

  1. 不新增空間,而是更有效利用既有格位。
  2. 不排除白牌使用者,而是提升整體機車格使用效率。
  3. 建立清晰辨識與收費機制,避免混淆與爭議。

 

 實施日期:  2025年5月15日起
 試辦範圍:  台北市12行政區、14個路段,共1,054格
 辨識方式:  車格藍框線+專屬告示牌標示「紅黃牌可停放」
 收費標準:  每次停車40元,約為一般白牌機車的兩倍
 停車方式:  可採斜向停放、得占用兩格

 

 如此設計考量到重機體積較大,允許佔用兩格,同時透過「雙倍收費」制度反映佔用資源與車價價值的差異,具備一定公平性。

大型重機收費方式為每次40元。

現場觀察:需求真實存在,政策具可行性

根據實地走訪觀察,於共用格路段,每約十台停車車輛中,就有一至兩台為紅黃牌重機,顯示其確實具有通勤停車需求。實測也發現:

大部分中型重機(如黃牌大羊、街車等)均可正常停入單一格位。

若無側箱、後箱,佔用空間與白牌機車相近,不影響格位運作。

僅少數超大型車種(如 HONDA GOLDWING)仍建議停汽車格。可見,該政策設定在不需大幅改建、不侵佔資源的前提下,有效增加重機的停車空間彈性。

值得複製的地方政策範本

交通停車政策屬於地方事務,各縣市政府均可依照轄內特性調整實施。此次台北市的作法,無論在制度設計或執行彈性上,均具備高度可參考性。其他都會區,如新北市、桃園市、台中市或高雄市,若同樣面臨重機停車位不足、車位使用效率低的困境,皆可評估是否引進類似共用機制。
對重機騎士而言,也可藉此政策為例,向地方民代或政府部門反映需求,促使更多城市一同前進,讓交通更具包容性與彈性。

結語:邁向共融交通的第一步

大型重機與一般機車的共用停車政策,看似是一項細部行政措施,實則透露出城市治理思維的重大轉向:從排他走向共融,從分割走向整合。
在都市空間資源有限的條件下,與其爭奪,不如共享;與其排擠,不如彈性。當一座城市願意重新檢討空間分配邏輯,也才有機會讓多元交通工具共存,並真正落實「機車友善」的理念。台北市此次政策,值得肯定,也值得更多地方政府參考與跟進。

特色文章

1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