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推薦文章

顯示 3 / 5

2007年 五代YZF-R1 998cc 180HP

第五代R1 的目標是鎖定擁有600cc 級別的操控性,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最主要是對整個底盤的剛性平衡調整。 採用新的DeltaBox 車架、搖臂、前叉以及新的對六活塞卡鉗,來達到這一最主要的目的。

YAMAHA 將卡鉗由原本的四活塞增加到六活塞,目的是為了縮小前碟尺寸,進而減小前輪的簧下重量,並透過六活塞卡鉗保持同樣的制動水準。同時這一代開始,原本搭載在SP 版的滑動式離合器,也成為R1 的標準配備。

第五代R1搭配滑離以及全新車架,挑戰600c.c.等級的操控性。

另外第五代R1 也正式放棄自FZR 時代以來的五汽門設計,改回一般傳統的四汽門缸頭,並將壓縮比提高到12.7:1 外,汽門也改用更輕的鈦合金汽門。也導入2006年開始陸續應用在YAMAHA 車系的YAMAHA 晶片控制系統(YAMAHA Chip Controlled,YCC),運用在R1 上的為電子線控油門YCC-T 與可變進氣導管YCC-I,最大馬力達到180HP。

引擎改回四汽門設計,並搭配鈦合金汽門。

第五代R1導入YCC-I 可變進氣導管。

為了因應日漸嚴格的環保法規,第五代R1 採用三向觸媒轉換器,使其通過歐盟3期環保,即使如此全車乾重也僅有177kg。

排氣管內設有三向觸媒轉換器。

2009年 六代YZF-R1 998cc 182HP

經過10年的演進,YZF-R1 再次進行了大改款,除了全新的外型設計,更重要的是搭載來自MotoGP 廠車技術的不等間隔點火引擎(十字曲軸),這也是第一款市售摩托車採用十字曲軸的車款,行程也再次縮短1.4mm,讓缸徑與行程為78 x 52.2mm。

不等間隔點火的設計,讓第六代R1 引擎聲浪與其他直四引擎聲浪完全不同,同時這樣的設計正是來自GP 中,為了獲得更好的後輪循跡性而來。

第六代R1 新增了第二噴油嘴,讓引擎中高轉速的反應性能更佳,並跟隨主流,加入動力選擇模式,可根據騎士技術與環境需要,快速切換動力輸出的反應。排氣管也根據新引擎不等間隔點火的脈動重新設計,並保持原本R1 的尾排設計,引擎最大馬力為182HP @ 12,500rpm。

首次採用十字曲軸引擎。

全新的車架為了發揮新的引擎全部潛力而開發,引擎再度回到車架受力的一部份,汽缸與曲軸的角度略為回正至前傾31度,並將引擎位置往更前方擺放,藉此提高前輪緊貼地面。原廠腳踏位置即具備調整功能,副車架更採用輕量化的鎂合金材質。

懸吊部份在後懸吊具被高低速阻尼分開調校功能,前叉則改用右邊回彈阻尼、左邊壓縮阻尼的設計,可以提供騎士更精準快速的調整,同時因為油路更加單純,調整鈕也都能設在前叉上方,讓調整更容易外也能減輕前叉重量。

外型上更首次將Ram Air 與大燈視覺造型結合,鷹眼輪廓下,只有魚眼燈組為實際的大燈,兩側則是Ram Air。新的魚眼大燈也是第六代R1 的一大特色,透過內部的遠近光切換機構,讓第六代R1 不論近燈與遠燈都能維持雙燈開啟,而非之前的兩個遠燈搭配兩個近燈或是其他車廠常用的獨眼龍配置。

第六代R1 改用魚眼設計也是一個新的突破。

其他還包括在儀表中加入檔位顯示,以及電子防甩頭等操控安全性的配備。自第六代R1 開始,根據製造商間的協議不再標示乾重,都以油水加滿的濕重為主,而第六代R1 的濕重為206kg。

第六代R1 的儀表也加入檔位顯示功能。

2012年後的R1又做了哪些改款?請見下一頁

特色文章


1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