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推薦文章

筆者最近在觀看2017賽季MotoGP的精采回顧時一直有個疑問,那就是騎乘姿勢的變化。


摩托車隨著科技在進化,而騎乘姿勢也不斷的在變化。

曾經是正統姿勢的內傾側掛(HAND OFF)

當WGP500還是世界上最頂級的摩托車賽事時,當時的頂尖車手們都是採用腰部大幅朝內的內傾側掛(HAND OFF)姿勢,而且通常頭部位置都比較靠近車體的正中央。活躍於1980~90年代的傳奇車手如Kenny Roberts、Freddie Spencer、Wayne Rainey、Kevin Schwantz等人,雖然騎乘與效力的廠牌不同,但是過彎時的姿勢則大致上都一樣。特別是以HONDA NSR500達成前無古人五連霸偉業的Mick Doohan,他的過彎姿勢特別讓人印象深刻:將上半身抬得極高,並且把頭靠在彎道外側,完全可以說是外傾(LEAN OUT)的騎乘姿勢。上述車手們在沒有循跡控制系統等電控裝置輔助的時代,憑藉著自身高超的騎乘技術,就能駕馭難以操縱的大排氣量二行程摩托車,簡直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。

WGP500的時代車手們都是採用腰部大幅朝內的內傾側掛,通常頭部位置都比較靠近車體的正中央。



到了MotoGP時代出現的「磨肘過彎」

時間軸來到2002年開始的MotoGP,這時的參賽車已經改為四行程990cc,並且加入了循跡控制等輔助車手操控的電控裝置。這個改變讓MotoGP從第一年開始就將舊有的WGP500遠遠拋在後頭,在性能方面拉開極大差距的HONDA RC211V取得壓倒性勝利,而成為MotoGP首位王者頭銜的正是Valentino Rossi。Rossi在2001年也獲得了二行程500cc級別的冠軍,同時他也是少數橫跨兩個世代並且知曉兩代參賽車差異的現役車手。

觀看最近選手們的騎乘方式可以發現像是Marc Marquez、Jorge Lorenzo等MotoGP車手都是將頭部大幅度地往彎道內側靠,也就是採取所謂的「磨肘過彎」。如此看來,順著摩托車進化而產生改變的騎乘方式,都會表現在騎乘姿勢的演變上。

現今的MotoGP車手順著車輛技術的進化,大多都是採用「磨肘過彎」。

控制摩托車變得困難!?

談到這裡,筆者不免有個疑問,那就是為什麼最近的MotoGP賽事中,「磨肘過彎」的騎乘姿勢變成主流了呢?最常聽到的說法是,隨著循跡控制系統的精密度提高,現在在過彎時已經能夠將油門全開;也因為輪胎性能大幅提升,因此傾斜角度也不用再像以前那麼斜就可以通過彎道,所以沒有機會將膝蓋往內伸,只好改將頭部往彎道內側靠。但是筆者不是很能認同這個說法,因為不論是車手自己的感覺或是流行所以嘗試「磨肘過彎」,這種騎乘方式總讓人覺得不是能很好的控制摩托車。

有一說是因為輪胎性能提升,斜角度也不用再像以前那麼斜就可以通過彎道。



因為摩托車研發走向造成這樣的結果?

前陣子筆者有幸遇到一位長年擔任摩托車廠牌的研發車手,並且曾獲得全日本摩托車錦標賽年度冠軍的專業人士,所以筆者在當時就對他丟出了這個問題。根據那位專業人士的說法,「磨肘過彎」的騎乘方式是因為現代摩托車研發走向所造成的。也就是說,由於現代摩托車的研發方向偏重在於引擎動力與電控裝置,使得現在的摩托車變成「無法轉彎的車子」。的確,最近已經很難看到在WGP500時代常出現的打滑彈跳摔車事故,取而代之的是前輪失去抓地力所造成的摔車意外變多,像是2017賽季MotoGP的王者、被稱為現役最強車手的Marc Marquez也常發生前輪失去抓地力造成的打滑摔車。

由於現代摩托車的研發方向偏重在於引擎動力與電控裝置,使得現在的摩托車變成「無法轉彎的車子」。

為了超越摩托車的極限

的確,如果像那樣把頭部朝彎道內側靠,當前輪打滑時,感覺上根本就無法回正車身,這道理只要參考越野車的騎乘方式就能很簡單的明白,越野車的前後輪通常都很容易打滑,也因此騎士上半身都不會往轉彎方向的內側靠攏。所以在拉力賽或林道越野賽等越野騎乘時,比較常看到像是外傾(LEAN OUT)這樣重心保持在車身中央的騎乘姿勢。也就是說,現代的MotoGP車手是因為相信前輪有絕對的抓地力,所以把身體交給摩托車,或者是說不這樣作的話摩托車就不能順暢轉彎,還是應該說,這是能夠超越摩托車極限的一種秘訣。

現今科技技術的成熟,車手更能放心的把身體交給車輛。

騎乘摩托車是需要摩托車和騎士之間保持著某種平衡狀態,所以「磨肘過彎」的騎乘技術不是能用言語簡單形容的,應該有著什麼深奧的原理吧!關於這點就讓我們今後繼續關注,並期待今年的MotoGP開戰吧!



特色文章


1

留言功能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