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推薦文章

顯示 4 / 5

這根本是另一款車吧!2015 R1 道路試駕

2015 R1 繼承M1 的外型,全車也更加緊緻戰鬥,這不只是表現在外型上,跨上車也能明顯感受到。雖然855mm 的座高,比前一代R1 的835mm 多出20mm,但在纖細車身下,雙腳著地性的差異並不大。而騎士三角也比起往車款更加戰鬥,更高的腳踏位置,讓騎姿更自然的前傾,更加方便大腿挾持的油箱造型,更硬的椅墊,騎上車的第一印象讓人覺得這根本是比賽車呀。

此外,雖然15 R1 比起以往更瘦小,但要躲入風鏡中一樣相當容易,這算是YAMAHA 車系一直以來的優點之一,在日系車中看起來風鏡並沒特別高,可是要躲進卻意外的輕鬆。

從正面來看,新的R1 明顯瘦了一圈,已經是600級車款大小。

新R1 的騎士三角設計,騎乘時很自然的呈現戰鬥的騎姿。

動力部份雖然有著比前代更高的馬力輸出,但低速扭力其實並不大,比起14 R1 的力量要小的多,在這剛起步時讓人有點意外。然而隨著轉速的爬升,動力也著湧現,一過8,000轉會有另一股力量爆發出來。整個動力曲線更加接近賽道使用,雖說如此,但刻意以六檔2,000轉騎乘,也不至於有著前代十字曲軸引擎因為低轉而抖動的情況,感覺接近傳統直四引擎的平順度,卻有著不等間隔點火優秀的循跡性。

R1動力曲線比前一代更加平順。

在這樣的動力曲線之下,有別前代R1 有著想往前衝的猛爆感,15 R1 動力顯得平順多,帶來的優點是即使在山路中,也能放心轉下油門。要注意的是,這裡所指的平順只是在8,000轉以下,騎乘時的感覺,但實際上加速仍然比起前代R1 更快,更不用說8,000轉之後力量瞬間的提升,那時身體也會明顯感受到與舊款的差異。

歷代R1 你最愛哪一款?

新的R1 藉由騎士三角與車輛重心的設計,呈現出低重心的操控感,加上軸距從原本的1415mm 縮短為1405mm,低重心、短軸距,帶來的就是令人驚豔的彎道性能。而其中最強大的部份在於其搭載了IMU 的電控系統,車體處在怎樣的動態,IMU 都相當清楚,因此讓電控系統能立即判斷出最正確的情況給予最好的反應。

小編本來就有習慣在進彎前透過後煞車來穩定車尾的操控方式,於是刻意在同樣情況下,只使用前煞車,看看R1 的UBS 的後煞車介入情況。結果相當滿意,只使用前煞車的情況下,車體穩定水準相當高,煞車力道搭配得宜,並不會因為後煞車的介入而讓制動力高出原本所預期的,僅僅只是幫忙穩定車體。

搭配IMU 的電控系統,R1 更容易征服高低差彎道。

在騎乘時可以感受到在不同轉速下回油時,幾乎力道都來得相當接近、輕微而且短暫,這部份可以歸功於新的滑動式離合器。而制動性能以R1 車系來說也是一個大躍進,捨棄以往的六活塞卡鉗與Brembo 總泵,改以新的大活塞對四卡鉗與NISSIN 直推總泵,以山路騎乘來說制動力比起以往的R1 原廠搭配的來令要好上太多。

新的大活塞雙子星卡鉗,原廠來說制動力有明顯的向上提升。

從Brembo 直推換成NISSIN 直推,整體的搭配來說是比以往制動更好掌握。

不過R1 原廠搭配的KYB 懸吊設定對於公路使用來說,是偏硬的設定,雖然不會晃動,但小碎震有些明顯,在公路騎乘還是稍微放軟一點會好一些。而R1 主打的各式電控,由於不是在賽道中,大多難以真的試出其優劣,但快排的換檔接合情況,比起最早導入市售車的BMW 來說,動力銜接還是差那麼一點點,是屬可惜了些。

原廠的KYB 前叉,壓縮與回彈阻尼都在上方調整。

整體而言,15 R1 就像是一款全新的車系,除了那同樣的名稱外,與歷代任何一款R1 相比都完全不同。新R1 與其他歐系仿賽不同,不會有那種拉著自己拼命往前衝的狂熱特性,感覺雖然溫溫的,但實際上不論彎速或是加速都比以往的R1 更快。

全新的R1 就如同一位氣功高手,沒有大開大合充滿魄力的招式,只有由內而外,確實精準的將力量集中在目標,騎乘起來稱不上猛爆爽快,但論速度,絕對是不容小覷。

2015 R1 就是能讓你更容易跑的更快。

特色文章

1

發表留言